河南暴雨中,那些挺身而出的凡人

来源:腾讯新闻 发布时间:2021-10-18 22:22:22 作者:Faithful 阅读量:1087


7月25日下午,新乡市平原体育中心,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。摄影/薄高鹏

     这是河南暴雨期间发生的几个故事: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,切断了水电、道路、网络,将城市变成孤岛,将家园变成泽国,但与此同时,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也被重塑,许多原本平凡的人,脱颖而出,闪耀出英雄的光泽。

一个网民靠“蹭电”救援

   7月20日暴雨到来时,志明正待在自己的出租房里。看着远处住宅的灯光接二连三熄灭,天越来越黑,他打开手机电筒,跑到到楼梯间为爬楼的人照明,直到手机没电。

   他个子很高,有老人开玩笑说,这小伙子像个移动路灯。

   回到家里,手机插上充电宝,一条接一条的求助消息不停弹出。其中一条:一位民宿老板,在郑州有50家分店共200多个房间,他愿意把公共空间和空余房间提供出来,给回不了家的人,希望被广而告之。

   志明立即发了朋友圈,并私信各路大V求转发,当晚,这条消息在网上被疯转。在暴雨受灾后的第三天,志明不得已跑到民宿老板家蹭电,老板告诉他,20日晚上9点半到次日凌晨5点,“平均两分钟接一个电话,手机都打爆了,就因为你的那条微博”。

7月20日傍晚,志明所在的小区水位升高明显。摄影/志明

      志明今年26岁,暴雨当晚他靠私信救援信息发布者,加入了好几个线上救援群。接下来的几天,只要醒着,他就上网收集各种求助信息,然后分类,与当事人核实,跟进救援进度,直到人确定被救了。

      志明认为网络救援其实效率挺高,“大家一直在帮忙转发求助信息,核实和反馈都很快。当看到求救信息被作者删除,你就知道人被救了,就可以放心去帮下一个人了。在这一点上,大家都很有默契”。

      1万毫安的充电宝根本不够用,没电了,他就跑到小区外的干洗店“蹭电”,那是家附近唯一有电的商铺,不少居民都来这里充电,暴雨期间老板几乎没关过门。

7月22日晚上,社区物资义务搬运后,志明竖大拇指留念,背景是蓝天救援队。摄影/志明

      23日凌晨2点多,志明收到一条求援信息,“新乡市新乡县翟坡镇中心校,有一个RH阴性血的孕妇见红,急需救助”。志明立即将消息扩散出去,大约一小时后,救援队和孕妇取得了联系。当他们抵达时才发现,洪流太急,人和救护车都进不去,皮划艇也进不去,必须要用船,最好是马力十足的冲锋艇。志明回忆,凌晨3点多,很多网友都在线跟进消息,有人从几百公里之外直接帮忙打电话,寻找各种救援组织,行动消息一步步被快速反馈。

早上5点半,好消息传来,孕妇已被成功送到医院待产。

      “当时眼泪都要下来了,太感动了”,志明很感慨,“网友之间的关系,因为灾难而变得异常紧密”。

7月22日晚上8点半,服务站内发往新乡的货车,正等待装运物资,大多物资为匿名捐赠。摄影/志明

   除开网上援助,志明也参加了好几次线下物资搬运,有时需要坐公交、步行,花上几个小时,奔波10多公里才能到现场。

在捐助现场,他见到很多人开着私家车来捐水、捐物资,都不肯留下名字,一问叫什么,就说叫雷锋。“说实话,活那么大,就没见过这种场面,当时真的丝毫不夸张,眼泪直接刷地一下就流下来了,就觉得现在这个社会,好人是真的多”。

   志明说,他很想去新乡救灾。但是,在和队友一起往开往新乡的卡车装了3000箱水之后,还是放弃了,“车上多个人,就少装几箱物资,现在物资比人重要”。

7月22日晚上8点半,郑州社区志愿者和居民自发来帮忙搬运物资。摄影/志明

   停水停电五天后,志明给我们发了一张照片,窗外灯火通明,当天他奖励了自己一份大盘鸡外卖。

   暴雨之前,志明刚刚辞职,正发愁找个什么的工作。“我想要去做社区或公益类的工作,虽然专业不对口,但活在当下,能帮助别人,也是很不错的人生价值”。

   这个26岁青年的人生,或因这次暴雨而改变。

7月25日晚上9点,郑州部分小区通电,志明拍下了出租房外的景象。摄影/志明

她将八个女人的丈夫平安救出

   新乡与郑州,仅隔着一条黄河,此次暴雨,新乡市辉县市、卫辉市、凤泉区、牧野区的130多个乡镇,200余万人受灾。

   40岁的薇薇和老公王烨经营的工厂,就在受灾严重的牧野区寺庄顶工业区内。

   寺庄顶村最外围是一道三四米高的堤坝,上边长满灌木,包裹住村子和西北部的工业区,这样的结构,也给内涝埋下了伏笔。

   22号中午,厂区的积水仅到脚踝处,出于安全考虑,王烨给工人们放了假,只留下8名工人值守。

   下午三点左右,水势猛涨,王烨和同事把重要的资料搬到办公楼二楼——之后两个小时里,洪水淹没了汽车、办公区一楼,水深一度接近2米。

   在外的薇薇心急如焚,开着越野车,使劲儿往工厂开。

   在路上,她逐一拨通了8位同事妻子的电话:“无论怎样,我一定会将你们的丈夫平安带回家!”

7月22日晚上7点,薇薇工厂附近,一辆工程车正在转移受灾群众。摄影/薇薇

   因道路积水严重,薇薇的车被逼停,此时距工厂还有6公里。

   她跳下车,蹚水往前走,缓慢行走了约100多米,积水从膝盖升到大腿,徒步前行变得异常艰难。她拦下了一辆铲车,司机一听是救人,二话不说,带着她往积水更深的厂区开去。

薇薇拦了一辆强求电力设备的铲车,司机带她去工厂救援。摄影/薇薇

   铲车路过工厂附近的一座桥,这里地势较高,能清晰地看到,远处河水已漫出河道。铲车下桥后,立马有水灌进来,司机只好重回桥上。

   各种消防救援车、冲锋舟、救援队陆续在此集结,汇总信息,研究救援方案。

   路上水流湍急,冲锋舟多次尝试进入被淹区域没能成功。特警、消防等部门的大型车辆并排堵在上游的一端,尽可能降低水的流速,救援人员拉成两排人墙,才护送冲锋舟渡过了水流最急的区域。

   “坐上冲锋舟,我终于来到了工厂近500米的地方,这也成了当时距老公最近的距离,我望着工厂的方向,心里默默祈祷”。

7月22日晚上7点半,来救援的橡皮艇无法进入深水区,只能返回。摄影/薇薇

   被淹区域内有很多村庄、企业、小区和学校,等待救援的人员众多,而滞留工厂的人都是青壮年,也暂且安全,所以救援队员优先援救老幼孕残等受灾群众。

   薇薇守在大桥上耐心等待,一边帮着传递东西,接应救出来的老人小孩,一边尽可能把个人情绪放在一边,安抚惊慌的同乡们,“总之,我能做什么,就做什么”。

7月22日晚上8点20分,消防人员带来了全新的快艇。摄影/薇薇

   凌晨2点左右,雨依然未停,王烨和8名同事用仅剩的一部手机跟薇薇通信。这时,救援队呼叫薇薇,“接下来去工厂”。

   工厂位于低洼地区,积水已达2.5米,薇薇坐在冲锋舟上,四周一片漆黑,只有一把手灯照明,“我脑中没有一丝害怕的念头,一分钟也不愿耽搁”。

   雨很大,冲锋舟被水推得左摇右晃。终于,她看到了老公王烨打的灯,但冲锋舟一次只能救4个人出去,他们选择了4位年长的同事。

   刚一返回大桥上,救援队就接到消息,洪区有200多名学生等待救援。凌晨3点半,薇薇陷入了新一轮的等待。

   凌晨4点多,雨下得很大,很多地方水流更加湍急,冲锋舟动力不足,救援队也十分疲惫。想到老公和另外4位同事仍被洪水围困,随时可能发生意外,薇薇紧追着驻马店市蛟龙水上义务搜救队的队长,恳求他们再进去救援一次,队长爽快答应,承诺一定要把人救出来。

   薇薇第二次坐上了冲锋舟。

   去的路上她想,一次只能救4个人,老公肯定还会选择自己留下,她强忍泪水,在电话里里嘱王烨,“找好绳子,把自己绑在房顶的攀爬梯上,防止被洪水冲走。我一定会把你救出来”。

7月23日凌晨4点半,王烨和剩余五位同事坐上了冲锋舟。摄影/薇薇

   但这次,救援人员坚持一个都不留,大家配合救援队人员,按照体重比例分配位置,一起缓慢驶出了危险区域。

   “在快到桥边的时候,我习惯性地拨了拨老公的头发,冲他笑了笑,他也笑了”。

7月23日凌晨5点,在获救返回市区途中,很多外省救援队车辆赶往灾区。摄影/薇薇

   7月23日早上6点,薇薇和第二批获救的五个人一起乘坐市政车回到了市区,大家来到一家早餐店,每人点了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,纪念这次死里逃生。

穿梭在积水区中的“诺亚方舟”

   33岁的李伟是一名铲车司机,家住郑州市中牟县白沙镇的他,在建筑工地上已经开了5年的铲车,驾驶技术十分娴熟。

   过去这几天,他的工作场景突然变了,不再是尘土飞扬的工地,而是在积水仍未消退的白沙镇居民区里。

李伟每天在多个小区穿梭近百次,摆渡积水区出行不便的居民。摄影/ 冒冒

   7月20日,在暴雨里往家赶的李伟,在街上遇到一位被雨水围困的老人。他打开铲斗,请老人站上来,一路送回了家。当夜,暴雨倾泻下的郑州,市区多处积水严重。

   第二天,李伟就加入了白沙镇的志愿者群,一边协助搜集求助信息,一边在内涝严重的居民区里当起了义务摆渡员。

从早晨8点到晚上12点,铲车每天的油费要500多元。摄影/ 冒冒

   一个个积水路口,部分水深没过膝盖,李伟开着最高时速25公里的铲车,每五分钟就可以送十多个人渡过积水区域。

   乘客有推电动车的,有带着孩子的,有抱着小狗的,也有急着涉水过去安置家里人的。把乘客们捎到没有水的路口之后,从铲车下来的老老少少,都不忘回头跟李伟说一声“谢谢”。

李伟需要留意道路积水的深浅缓慢操作,以防车轮溅起脏水、冲进铲斗。 摄影/ 冒冒

   傍晚5点多,尚未到摆渡高峰时段,李伟把铲车停在路边,在狭小的驾驶室内匆匆喝下一瓶牛奶当做晚餐。

   “现在郑州的情况已经好转,我打算去新乡那边救人了” 李伟说着。

   他一边拧紧瓶盖,一边发动铲车,轰隆隆的声响再次响起,李伟指着路口积水的地方:“那边有人等着我呢”。

   高大的铲车在夕阳下渐渐远去,有点像现实版的“诺亚方舟”。

7月25日,李伟在摆渡间隙喝了口牛奶,匆忙拍下一张照片后再次启动铲车。摄影/冒冒

爬墙上房救人,恐高症没有了

   7月20日那天晚上,余涛正在和合肥蓝天救援队的队友们一起吃饭,庆祝他入队一年,正式从志愿者转为预备队员。饭吃到一半,郑州传来了灾情,队长第一时间和河南蓝天救援队核实信息,整装出发。

7月23日,合肥蓝天救援队出发支援卫辉。摄影/郑锐

   凌晨1点,所有队员集合完毕,余涛和另外10名队员作为第一梯队出发,他们携带了两艘快艇,昼夜兼程,成为河南省外第一支到达的救援队。

   余涛是一名理发师,那一晚,他来不及一个个通知顾客改约,只在进入灾区前,在朋友圈里报备了自己的行程。

   他设想过水灾的画面, 21号中午抵达白沙镇时,他还是有点懵。

7月21日,郑州白沙镇,余涛护送一个小女孩撤离。摄影/郑锐

   他所救援的区域有将近1.9万群众需要快速转移,多数是老人和孩子,“还有刚出生一个月不到的宝宝”。由于洪水凶猛,救援快艇在水中根本不受控制,为了确保船在急流中能平稳运行,只要脚能踩到地上,队员们都会下水把船抓在手里,不能侧翻,也不能有磕碰。

   这样操作极大增加了救援者的危险性,“但那时也顾不上了,救人要紧”, 余涛回忆。

7月24日,郑州白沙镇,合肥蓝天救援队帮助一家人撤离。摄影/郑锐

   新乡有许多自建房,房屋结构不安全,泡水后坍塌的风险很大。有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,为了躲水,费力地爬上了自家二楼的楼顶。救援队找到她时,才发现这里水流比白沙镇更急,船开到最大马力也稳定不下来。好不容易把船开到家门口,要想把老人转移下来困难重重。

   余涛和现场指挥商议后,两人爬上围墙,一人抓住老人的一只手,慢慢把她拉了下来,船长在下面拉船,一手死死抓住藤蔓,一手接着老人。整个过程,危机重重。幸运的是,老奶奶最终安全地上了船。

7月23日当晚救援结束,余涛和队员们找到一间教室休息。摄影/余涛

   爬围墙这种事,放在平时,余涛绝不敢试,因为他恐高。可那天,恐高症不见了,“很多事情很奇妙,我也解释不清楚,可能是在救人的那个瞬间,忘记了恐惧吧。”

   去年7月,安徽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,余涛的一位朋友在抗洪行动中牺牲了,他很难过,“这也是我申请加入蓝天救援队的原因”,至今,他已志愿服务超过400小时。

7月23日傍晚,在新乡的共产主义大桥,合肥蓝天救援队第一批队员路过夕阳。摄影/郑锐

   民间救援是个危险的职业,余涛和队员们每次出完任务,都会在一起聊天复盘,有时也会后怕不已。

   “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,假如我的家人遇到危险,我也希望有人能站出来,对他们施以援手”。 是这个朴素的想法,一直支撑着余涛,一次次涉险入水,一次次帮助更多的人转移到安全地带。

7月25日下午,新乡平原体育中心门口,堆满了各地捐赠的救援矿泉水。摄影/薄高鹏

    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,被暴雨冲击的凡人心,都是滚烫的。

   @微言薄语是一名河南摄影师,他连夜买了一车物资送到长垣老家,整箱的方便面堆满了一卡车,朋友看到后,又补送了一批矿泉水。

   @秋天邓雷是一名宁波小伙,在网上河南暴雨的消息,他各处联系购买了上万个防汛编织袋,连夜从宁波开车送到郑州,支援河南救灾。

   @常征是一名皮划艇爱好者,他所在的皮划艇队由党员、退伍军人组成。暴雨中,他们连夜带着四条硬艇、四条软艇赶到新乡,在卫辉最低洼的击磐街,对围困了五天的小区居民进行救助。

   @大乐姐talk是一家商店的老板,在暴雨中她把店里的自热饭送到新乡市红十字会,她希望一切快点好起来,河南加油!

   @VCphotos-商华鸽是一名摄影记者,他跟随曙光救援队连夜赶赴巩义市新中镇,给新中镇各村安置点彻夜加急安装发电机,同时积极报道救灾义举。他说,我们和河南风雨同舟!

   @吴玮和朋友们主动联系了山东的爱心企业,征集了矿泉水1000箱,苏打水200箱,果汁200箱,方便面800箱,送到暴雨中的鹤壁。

   ……

我要评论 登录后才能发布评论

Copyright © 2021 南国佳人

粤ICP备14013530号-1

   我要留言

Catfish(鲶鱼) CMS V 6.7.3